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糖水與拖羅

當納指又双叒叕破頂的時候, 實在沒什麼好寫的, 躺著就好

早不買,遲不買, 破頂才買. 周而復始, 永劫輪迴. (買完拿的住那還不是太大問題, 實際上, 嘛, 大家都懂)

本篇是寫給自己看的, 怕什麼時候會忘掉. 起承轉合會有點跳, 中間請讀者看伸延閱讀


"你想下半輩子繼續賣糖水,還是抓住一個改變世界的機會?"

"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ed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do you want to come with me and change the world?"

這故事是Steve Jobs 運用激情拐了當時百事的CEO,  John Sculley 進Appl做事

高超的話術/ 激勵術/ 人要追逐熱情什麼的 對多數人而言, 故事在這邊就完了


下一個故事是

之後 John Sculley "過橋抽板 " 把Jobs攆出董事局. (故事有點長, 實際上Jobs 也有不對的地方, 一般這邊大家都把Sculley 當壞人, 詳情看Scully 的wiki)

so called "養狼狗咬春袋的狼心狗肺故事", 尤其是日後Sculley 攪到Apple快破產. 成敗論英雄, 都沒什麼人深究誰是誰非了


還有再下一個故事, 對話全部都是我的腦補, 再加上創作成份

Jobs 在患病最後的一年, 再一次和家人回到他喜歡的京都. 他在日本的時候, 總是由同一位司機導遊(大島浩)帶領. 在經過一個美麗的庭園時, Jobs 想入內參觀. 那是野村別墅(對, 就是那個野村證卷擁有的別墅)

我想進去看看

那是私人物業, 不對外開放, 沒辨法進去. 大島說

不, 我應該有辦法. Jobs 打了一通電話給美國的秘書. 

十分鐘後

我們已經為你安排好明天的個人參觀. 來自野村總部的電話


當上世界首屈一指的名人還是有那麼的一丁丁點的好處


Sushiiwa (すし岩)

Sushiiwa 是京都的一家高級日本料理店(割烹), 牆上掛著一幅題字 "All good things. Steve Jobs"


那天, Jobs 一家再次光顧Sushiiwa. Jobs 點了omakase.

首先是比目魚壽司, 然後是魷魚和蝦

接著是拖羅

Jobs咬了一口, 停下來了. 沉默

有什麼不對嗎? Sushiiwa的老闆(也是Sushiiwa的壽司師傅)Ohnishi Toshiya 不安地問道, 可知道Jobs應該是世上最挑剔的人了

你想到下道菜是什麼了嗎?

不, 還沒有

那在我叫停之前, 一直給我上這個就好

總共上了6塊

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壽司. (想像不了Jobs 臉上滿足的笑容,太可怕)

只要你喜歡, 你下次再來我可以一直給你做

謝謝, 但那很不可能了, 我時日不多了. 

晴天霹靂, Ohnishi 每天都在握壽司,切刺身, 沒留意Jobs 的新聞

有點嚇到Ohnishi 了, Jobs有點不好意思

或許是美味的拖羅, 可能是為了餞別. Jobs 少有地為Ohnishi 合照, 還簽了一個字牌

"All good things"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隱隱的不捨, 不捨的是那一餐, 或許也是他餘下不多的時間



6年後, "All good things"的字牌還掛在Sushiiwa的牆上

有一個老外來到晉餐. 可能因為是英文, 對外國人比較顯見, 很快就看到這塊立牌. 看著, 呆了, 目光飄向了遙遠的回憶

Ohnishi 為這位老外熟稔的再一次的把那天的故事說了一次

可是這位人客的反應跟一般人有點不一樣

唇邊顫抖, 抱頭, 掩面, 哭了. 痛哭

"等我們什麼時候退下火線, 就一起去吃個壽司吧. 我帶你吃我在日本最喜歡的壽司"

這個老外不是別人,就是Sculley 

隨著Jobs被攆出董事局, 他們的友誼早成過去

但他已經不在了, 他現在在天國. Sculley 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Sculley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backstories/1622/

https://www.sohu.com/a/477667545_104421 <大概是上面的中譯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閱: 現金流為王

作者:Starman

嚴格來說是"現金流為王"的上冊. 當時還沒有現金流為王2, 書名就順理成章只有"現金流為王"5個字

這是我第3遍讀這本書了. 但也是第3遍看不完

大概是知識的咀咒,  一般人看的懵懂也實在不是什麼奇事. 

如時生的Bond + REITS 槓桿中招, 我認為有好一部份原因就是書中的例子槓桿做得太盡. 讀者依樣畫葫蘆最後出事. 

我認為這書的最合適讀者是差不多可以有資格做PB (Private Banking)的打工人士. 知道拿著幾百萬, 入銀行, Sales 也只會賣他們抽最多佣的產品給你, 那種百萬富翁如同垃圾的無奈

書應該分3個部份, 分開閱讀

第一部份是QE之下, 打工的收入不足以退休的財政.所以要投資. 只要有恆心, 人人都可以10年8年後儲到第一桶金. 有一桶金之後就去第二部份

第二部份是善用"資本槓桿", 目標是在穩定的標的中賺取息差. 方法有REITS, Bond, 按樓等等. 現在再看, 如何選擇REITS, Bond 可是要由看財務報表開始的扎實知識. 所以很多人就在這步出事

第三部份是創業篇. 貿易公司, 工廈, 農地, 資本要上千萬了, 不然蝕不起. 精采是精采, 但那可不是可簡單重複的方法. 對我沒什麼用就沒心情看了.

得敬佩 Starman把這些有錢人才有的獨門方法介紹給我們, 那是跟"塞錢入你袋"一樣的. 但書中的東西一定要配合他的blog一起看. 單看書太容易出事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Intel 絕地反擊?

之前我一直唱衰Intel.

Pat Gelsinger 當上了CEO. 提什麼IDM 2.0, 哼! 自己都自顧不暇了還要替人代工, 而且以前攪過代工還失敗了. 沒戲了啦

直至Intel architecture day 2021

不止CPU 效能和效率同時有重大提升, 還有GPU 可以比得上中高階N卡, 要是成真的那絕對不能看輕

Alder Lake 能夠在Pat Gelsinger 半年後就公佈, 那絕對不可能是Pat Gelsinger的功勞. 我猜這反而是說服Pat 回巢的理由之一. 由Bob Swan做代罪羔羊, 至今萬事俱備, 重新出發

為了了解CPU, 星期六我再重新一次看了RISC, CISC, M1 , SOC, pipelining, OoOE.

要是肯看的話, 一般人還是看的懂的, 連我都看得懂就代表還沒到太艱辛的程度

Alder Lake的big little core 是x86 CPU技術的突破, decoder由4 個增至6個. 效能提升,功耗降低, 要是這一著還是不行那就只好認了, GPU方面... (下刪5千字, 絕對不是我沒看懂)

以DCF model 來看, 現價53.8 是assume 0% growth的, 那只要architecture day的期票能兌現的話, 股價必定會回升的.

x86 早晚會讓路給 arm, 但不是今天, 一堆x86的程式還要用到天荒地老, 先不要FUD.  幸好M1 再強就還只能用Mac OS. 運氣還是在Intel 那邊

內圍有最合適的管理層, Pat 是2019 best CEO in America  for all U.S. large companies, 有競爭力的產品將要上市. AMD 聲勢浩大, 實際上Intel 的收入是AMD 6.5倍. FCF 在2020年有20.9B.worst come to worst 就算真的難產, 找tsmc 當 plan B 也可以壓制AMD的產量, 畢竟tsmc產能有限

外圍有半導體短缺, 無論代工還是成品只要有供應就好, 只要產品不是令人髮指(望某888)對Intel的容忍度還是有的. 還有歐美各自有資助foundry的計劃. 美國方面, 自會更照顧自家的Intel, 平時擴廠的風險今日竟然可以轉嫁給政府我也是醉了

以戰爭比喻, 這場仗, Intel 雖然在上半場輸了一半, 但現在有人,有錢,有武器, 有地利.  Intel 重返農藥不是坊間認為那種遙不可及的幻想.

我最擔心的反而是Alder Lake P core E core 的設計要用Windows 11才能發揮, 而Win11 最近有效能折損的報告, Alder lake 逼切的登陸戰要等待一個bug fix 好的Win11.

當市場都"好逸惡勞", 在做輕資產的東西. 落注重資產反而是一個機會. 今天缺煤, 缺銅, 缺晶片,  無不是長期缺乏重資產投入的後果. 

落雨人有相反的觀點, 價值陷阱:Intel 是半導體匯控?

主要分歧就是不看好Intel的翻身大計, 和Intel 的科研能力

Intel 的科研能力就等27-28 Oct 的 Intel Innovation event 自有分曉.

(所以這文必需要在Intel Innovation event出,不然又要大改)

2021年10月9日 星期六

閱: 由心入錢

作者: 止凡

作者是香港的知名blogger, 此書是止凡第七本著作. 在圖書館發現有多本止凡先生的書, 一時間花多眼亂, 拿了幾本, 打開目錄, 發覺由心入錢的內容我最有興趣, 而出版日期也近, 於是就借回來看.

此書十分適合在看了第N本的"價值投資", "巴菲特什麼什麼" 之類的書之後再看. 把桌上的理論抹一抹, 再決定放什麼上去.

有說股東要有老闆思維, 但畢竟股東就是股東, 當中的分別還是必須留意. 尤其在港股市場, 鬼魅魍魎特別多.

現實上, 上市公司並不盡然是為了股東爭取回報.

公司可以為了員工生計, 做生意但求打個和

公司可以為了取得銀行信貸, 做大營業額, 犧牲回報, 資金發展的其他業務

公司可以坐擁現金不派息, 不發展

公司可以在PB低時私有化, 割韭菜

公司上市就是公司的終點, 套現股權轉手走人

公司可以公器私用, 如用公司錢貴租自己物業, 以炒起物業價格, 脫手後再退租

還有有些公司根本就是來做數騙錢的

上面這些書中全部都有實例

小股東之路, 崎嶇坎坷. 止凡舉的例子光是讀起來就是一頁又一頁的血淚. 要是不幸置身其中想必更為唏噓.


單憑財報而沒了解公司和行業固然不行, 以量化的"價值投資"方法選股 (指ROE, ROA 之類的指標), 選出來的股票要再考量價值投資適不適用, 不能硬套. 如週期股, 如財技股

止凡提出了管理層是考慮公司的一環. 這點我十分同意. 在其他的價投書籍反而比較少提及.

二流的管理人就是抓著KPI做目標, 把錢派出去, 跟投資者皆大歡喜幾年之後才發現cut cost太多,人才流失, 研發跟不上去. 到時才發現管理層早就拿了bonus拍拍屁股走人, 遺下一個爛攤子

公司由實幹實做的企業家掌舵很重要, 但是無可量化

管理層的反例止凡提到思捷, 瑞安, 華懋, 東亞銀行, 無線等. 

我就想到Steve Jobs, Tim Cook, 蘇媽, 老王, Jeff Bezos, Elon Musk. 無論市場競爭再怎麼激烈, 他們總是會超越重重難關, 突破想像. 什麼護城河? 可笑. 他們就是領軍的大將, 殺出血路的人中之龍. 這種押在管理層上的想法我得承認是浪漫的, 看到的都是倖存者的偏差. 現實中的確有些靜靜地贏的生意. 浪漫和麵包要平衡. 

書後面還有不少的公司例子去分析生意模式, 薄利多銷零售業, 重資產飛機出租業, 特許經營業(迪士尼, 麥當奴, 7-11), 銀行業(內銀,渣打,匯豐), 保險業等等. 值得細閱, 隔一段時間再閱.